世界上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多个通用区块链?
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但也可能只有一个主要赢家。虽然这个话题目前备受争议,但我相信,加密行业的最终结果已经以几乎确定的方式写在了设计当前竞争者时做出的选择中。
我相信,加密行业在金融领域的最终平衡将围绕一个超大规模、高效、中立的资产平台形成,该平台将成为“货币互联网”,这一术语由 Andreas Antonoupoulos 等人推广。至关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必须是去中心化的。获胜者已经确定,它是能够最好地提供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且不妥协的平台。我们将研究为什么以太坊在设计上已经获胜,尽管 Solana 会进行一场值得一战的战斗。
建立在区块链协议上的货币互联网将是未来全球金融的基础设施,直接或间接服务数十亿人,资产规模至少有几十万亿美元。货币互联网上将发行种类繁多的资产,这些资产在区块链上,天然具备“可编程”的属性,可以全天候高效处理:转账、交易、抵押、捆绑、解绑、基于底层资产发行衍生品等等。
区块链为什么有价值?这是所有加密货币投资者都会问的问题。加密货币行业公认的答案是:因为去中心化。我相信这个答案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谈论“去中心化”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在我看来,“去中心化”是手段,目的才是“去信任化”。
那么,什么是不信任?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信任是什么。当你信任某人时,你赋予他们伤害你的“权力”,同时又抱有他们不会伤害你的积极期望。
金融体系信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当人们最初将黄金存放在金库中时,金库会开具存款收据,承诺只要你出示收据,就会归还黄金。存款人本质上必须信任金库,因为金库现在有能力不归还你的黄金,但他们觉得这样就没问题了,只要金库会归还黄金就行。众所周知,金库意识到所有存款人不太可能同时提取黄金,所以他们借出一部分黄金来赚取利息。最终,这发展成了“部分准备金制度”。金库变成了银行,然后银行就不断面临挤兑。1971年,美元兑黄金的承诺被打破,“存款收据”直接失效,“美元”变成了没有锚定的“美元”,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受约束的法定货币发行时代,进入了法定货币主导的信用货币时代。
那么什么是去信任化?去信任化意味着你不需要给予别人伤害你的权力。“去信任化服务”意味着你可以获得服务,而无需给予服务提供者伤害你的权力。区块链提供的是去信任化服务。在区块链世界里,只要你控制了你的私钥,就没有人可以拿走或冻结你的BTC或ETH;只要你支付了区块链矿工费,就可以向任意地址发送币。去信任化服务特别适合金融领域,包括按照预先约定的规则发行资产(BTC、ETH)以及以各种方式处理资产(如转账、交易、抵押等)等服务。区块链是货币互联网的基础,因为它是由代码而不是法律统治的。
构建货币互联网的区块链必须:(A)足够去中心化;(B)能够提供足够的吞吐量。这两点必须同时满足,无一例外。虽然 Solana 和其他 L1 将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但以太坊是这场竞赛中唯一的竞争者。
为什么这个基础设施必须足够去中心化?回顾我们之前的讨论,去中心化的属性提供了无需信任的服务,无需信任的服务是货币互联网的基础。为什么信任,或者说“无需信任”,如此重要?
中本聪会怎么做?
区块链专家 BitGulu 指出,如果比特币区块链不是去中心化的,而是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运行:
显然,单台服务器无法运行比特币网络。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呢?因为去中心化是一支“军队”,它阻止为区块链网络提供一种“主权独立”,从而为货币互联网提供中立、独立、可预测的安全服务。
那么,去中心化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呢?每个人的判断都不一样,而且这个门槛是动态变化的,与外部环境的严峻程度有关。几十个共识节点肯定不足以构建货币互联网;几百个可能还不够;几千个节点可能开始让人安心了。去中心化的程度,除了共识节点的数量,还与节点本身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比如,如果对节点的硬件要求必须是数据中心级别的,那么即使有几千个节点,这支“军队”也还是脆弱的,因为节点的隐私几乎不存在,“士兵”不能打游击战。因此,以太坊社区认为,普通人的电脑能够运行共识节点非常重要,这是以太坊去中心化的关键基础。
构建货币互联网的区块链不仅要足够去中心化,还要能够提供足够的吞吐量。然而,在以太坊提出第二层技术(英文:Layer2,以下简称L2)之前,加密行业曾流行过“不可能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可扩展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不可能同时实现,三者中取其二才是最佳选择。显然,安全性不能妥协,因此必须在可扩展性(即高吞吐量)和高度去中心化之间做出选择。因此,许多区块链为了获得高性能而牺牲了去中心化,这样的妥协已经让它们在构建货币互联网的竞赛中落败。
如今的L2技术解决了不可能三角难题。定义一个L2很简单:L2系统在设计上是否能最终达到L1(Layer1,即底层区块链)的“去信任”程度。L2是L1的延伸,与L1共同构成整个区块链内部生态。如果在延伸之后失去了最重要的“去信任”属性,那么这样的L2系统就不属于区块链生态,无法为构建货币互联网提供独立的空间。否则,从逻辑上讲,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自称是L2,因为你存入(改名为桥接)到中心化交易所之后,也可以进行转账和交易。
抛开那些自称是L2的“伪L2”系统,在真正的L2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Rollup技术。Rollup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大批交易压缩成一笔Rollup交易上传到L1区块链。目前Rollup技术主要有两种:Optimistic Rollup和ZK Rollup,二者都以各自的方式打破了所谓的“不可能三角”。Optimistic Rollup将以太坊节点需要完成的验证工作外包出去,允许任何人在特定期限内(一般为7天)对以太坊上一笔Optimistic Rollup交易后的状态进行挑战。挑战机制可以设计为对成功的挑战者进行奖励,鼓励公众积极监督,对任何错误进行挑战。在ZK Rollup中,密码学的零知识证明保证了ZK Rollup后状态的正确性,零知识证明技术也让以太坊节点能够以极少的计算资源快速验证一大批压缩在一起的交易。
以太坊的未来将是“L1区块链+相当于L1去信任化的L2系统”(以下简称“L1+L2”)的组合,尤其是在ZK Rollup解决了通用智能合约平台的技术之后,这样的组合不仅保持了以太坊目前的去中心化水平,还能提供高吞吐量的服务,成为承载数十万亿美元货币互联网的最佳选择。
L2Beat ( L2Beat.com ) 概述了成熟度和“去信任化”的各个阶段。该网站全面介绍了各种 L2 项目(包括“真正的 L2”和“伪 L2”)的成熟度。
L2Beat 根据五个风险因素来判断每个 L2 的“不可信度”,也就是“成熟度”。这五个风险因素分别是(1)State Validation(状态有效性验证)、(2)Sequencer Failure(序列器故障)、(3)Proposer Failure(提议者故障)、(4)Exit Window(用户退出的窗口期)、(5)Data Availability(数据可用性)。例如,如下图所示,只有当五个风险因素全部评估为绿色时,才能获得 STAGE 2 评级。目前,在所有 ZK Rollup 项目中,只有一个获得了 STAGE 2 评级,即图中所示的 DeGate。
为什么在 L2 上实现“L1 无需信任等同”在技术上如此困难?核心原因是 L2 系统非常复杂,越复杂的系统实现安全运行的难度越高,安全运行所需的构建时间也越长。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 Rollups 都是新技术,尤其是 ZK Rollup 将前沿密码学运用到了零知识证明领域。事实上,ZK Rollups 的应用正在迅速推进零知识证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在 L2Beat 上展示的 L2 系统中,据我所知,最早实现 ZK Rollup 的 Loopring 从项目立项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至少 5 年的时间;实现 STAGE 2 的 DeGate 则耗时 3 年,经历了 5 轮“安全审计”以及与 Immunefi 的严苛的 Bug Bounty 计划。
最近,区块链行业对模块化 DA(Data Availability)层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人提议将 DA 服务迁出以太坊,使用其他更便宜的数据服务。如果 DA 服务迁出以太坊,而 Rollup 系统在设计上还能保持 L1 层“去信任化”,我完全支持。其实这样的方案是有的,也有优秀的团队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但最近的讨论,其实是想放弃 L1 层“去信任化”,将 L2 的概念降格为“伪 L2”,以降低成本,这是不可接受的。
所有金融应用的L2都以规模化为目标,最终成为“L1+L2”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在设计之初是否要摒弃L1层面的“去信任”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摒弃“去信任”将严重阻碍“伪L2”的规模化。目前在L2Beat上运行的L2项目中,“真L2”的锁定价值资金规模是“伪L2”的10倍以上,可见市场对真去信任的重视。
在争夺货币互联网第一平台的竞争中,有许多竞争对手,其中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和 Solana。首先,比特币是最著名的区块链,也是市值最高的区块链。然而,由于它不是通用区块链,因此不太可能容纳新货币互联网的众多应用。
更有趣的是这轮牛市的主要竞争对手 Solana 带来的挑战。虽然引入 ZK 压缩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吞吐量,但 Solana 必须应对去中心化的问题。如果 Solana 是这轮牛市的太阳,正如电影《超级名模》中威尔·法瑞尔的不朽名言所说,它“现在非常火爆”,是一个中心化的火球,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它也很可能失败。它在设计上过于中心化,无法承受来自各方的最终压力测试,以攻击其去中心化。这并不是说它不会有一个很好的运行,也不是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不会创造任何价值,最终它会因缺乏信任而消亡,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说是在遥远的未来“熄灭”。
相反,还有以太坊。从历史上看,“以太”指的是一种假想的隐形介质,人们认为它渗透到宇宙中并充当光波的导体。这个名字的选择并非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如果以太坊看起来比较酷和超脱,那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错误。它封装了更多的东西和更多的人,因为它更加分散。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导致一些人指责它速度慢,但它已经证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教会,适合所有信条,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个节点并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由于以太坊在设计上既分散又高吞吐量,它已经赢得了比赛。
注:在撰写本文时,许多想法都借鉴了 BitGulu 和 Andreas Antonoupolos 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