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模型代表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标准化电信或计算系统的功能,而不考虑其底层内部结构和技术。
该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78 年开发,分为七层,每层指定特定的网络功能。 OSI 模型的目的是通过一组通用准则来指导产品开发人员并促进网络产品和软件的互操作性。
物理层(第 1 层):该层处理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以及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和接收原始比特流。它包括电缆、连接器和电信号的规范。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该层负责节点到节点的数据传输——两个直接连接的节点之间的链路。它还处理物理层的纠错、帧同步和流量控制。以太网和PPP 是数据链路层协议的示例。
网络层(第 3 层):网络层负责数据包转发,包括通过中间路由器进行路由,因为它提供了通过一个或多个网络将可变长度网络数据包从源传输到目的地的方法。 IP(互联网协议)是网络层协议的示例。
传输层(第 4 层):该层提供端系统或主机之间的数据透明传输,并负责端到端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它确保完整的数据传输。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传输层协议的示例。
会话层(第 5 层):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它在两端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协调和终止对话、交换和对话。它处理会话和连接协调。
表示层(第 6 层):该层在应用层和网络之间转换数据。它负责翻译、压缩和加密/解密。它确保数据采用可用格式,并且是数据加密发生的地方。
应用层(第7层):应用层是距离最终用户最近的层,它与实现通信组件的软件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因此,应用层和用户都仅与软件应用程序直接交互。该层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并提供应用程序用于交换数据的协议,例如用于网页浏览的 HTTP、用于电子邮件的 SMTP 和用于文件传输的 F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