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可在 arxiv 上根据 CC0 1.0 DEED 许可证获取。
作者:
(1)Youn Kil Jung,韩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和 KMTNet 合作组织;
(2) Cheongho Han,忠北国立大学物理系及 KMTNet 合作组织;
(3) 安德烈·乌达尔斯基(Andrzej Udalski),华沙大学天文台和OGLE合作组织;
(4) Andrew Gould,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系、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 KMTNet 合作组织
(5)Jennifer C. Yee,哈佛与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及 KMTNet 合作组织;
(6)迈克尔·阿尔布劳(Michael D. Albrow),坎特伯雷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7)Sun-Ju Chung,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和科技大学;
(8) Kyu-Ha Hwang,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
(9)Yoon-Hyun Ryu,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
(10)In-Gu Shin,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
(11)Yossi Shvartzvald,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系;
(12)朱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
(13)臧维诚,清华大学天文系;
(14)Sang-Mok Cha,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庆熙大学空间研究学院;
(15) Dong-Jin Kim,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
(16) Hyoun-Woo Kim,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
(17)Seung-Lee Kim,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大学;
(18) Chung-Uk Lee,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大学;
(19) Dong-Joo Lee,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
(20)Yongseok Lee,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庆熙大学空间研究学院;
(21)Byeong-Gon Park,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大学;
(22)Richard W. Pogge,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系;
(23) 普尔泽梅克·姆罗兹(Przemek Mroz),华沙大学天文台及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系;
(24)Michal K. Szymanski,华沙大学天文台
(25)Jan Skowron(华沙大学天文台)
(26) 拉德克·波莱斯基(Radek Poleski),华沙大学天文台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系;
(27)伊戈尔·索申斯基(Igor Soszynski),华沙大学天文台
(28)Pawel Pietrukowicz,华沙大学天文台
(29)Szymon Kozlowski,华沙大学天文台
(30) Krzystof Ulaczyk,英国华威大学物理系;
(31)Krzysztof A. Rybicki,华沙大学天文台
(32)Patryk Iwanek,华沙大学天文台
(33)马钦·弗罗纳,华沙大学天文台。
这两次行星事件是由 OGLE 和 KMTNet 小组进行的两次透镜调查观测到的。OGLE 调查使用位于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 1.3 米望远镜。KMTNet 调查利用位于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 (KMTA)、智利塞罗托洛洛美洲际天文台 (KMTC) 和南非南非天文台 (KMTS) 的三台 1.6 米望远镜。KMTNet 望远镜的全球分布使得持续监测这些事件成为可能。在这两次调查中,观测主要在 I 波段进行,并在 V 波段拍摄了一小部分图像,以确定微透镜源恒星的颜色。
对于这两次事件,数据集都基于图像减法方法(Tomaney & Crotts 1996;Alard & Lupton 1998)进行缩减,特别是 Albrow 等人(2009)针对 KMTNet 的方法和 Wo´zniak(2000)针对 OGLE 的方法。然后根据 Yee 等人(2012)中提出的方法重新调整光度误差线。我们注意到,对于源颜色测量,我们还对 KMTNet 数据的一个子集进行了 pyDIA(Albrow 2017)缩减,它同时返回同一系统上的光变曲线和场星光度。